淮北市国有企业资产报损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1 22:43:26   浏览:84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淮北市国有企业资产报损暂行办法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


淮政〔2003〕23号


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北市国有企业资产报损暂行办法的通知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北市国有企业资产报损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四月二十日    
淮北市国有企业资产报损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资产报损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报损指国有企业报损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等的行为。
第三条 全市国有企业的资产报损行为必须报淮北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筹)(以下简称国资办(筹)审核确认。

第二章 报损条件

第四条 应收帐款可作坏帐报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超过3年,经多次追收,确实难以收回的。
2、因债务人破产、关闭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资产清偿后,仍不能收回,具有司法、工商等有关部门出具债务人破产、关闭或死亡证明材料的。
3、不足3年,但经有关部门专案处理并出具同意核销证明材料的。
各类坏帐按规定处理后采取帐销债留的方式,设置备查帐簿,保留对债务人的索债权利。
第五条 存货与固定资产报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使其丧失原有效能,并且不再有使用价值的;
2、按规定应被淘汰和不准再使用的;
3、经财产清查盘点,帐实核对发生盘亏的;
4、经削价处理或专项评估后,造成减值或贬值的。
第六条 长期投资报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接受投资的企业、单位已破产或关闭,经清算后确实不能收回投资的;
2、接受投资的项目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已不存在,或经专项评估后造成贬值的。

第三章 审核程序

第七条 国有企业报损资产时,就报损资产的种类、金额、报损原因等形成预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报,在取得其投资主体书面同意后再报市国资办(筹)。
第八条 国有企业报损资产实行备案核准制。国有企业具有明确投资主体的,资产报损由其投资主体按规定进行审核后,报市国资办(筹)确认;国有企业未明确其投资主体的,可直接报市国资办(筹)组织审批。

第四章 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

第九条 企业投资主体成立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任组长,市国资办(筹)指派专人任副组长,安排专人负责审批企业报损的资产。
未明确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由企业法人代表担任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组长。
第十条 凡报损的资产都由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正、副组长签署意见后,报市国资办(筹)备案或确认。
第十一条 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成员由组长在以下人员中提出意见,报市国资办(筹)确认:
1、企业财务负责人;
2、企业与报损资产相关部门负责人;
3、投资主体专业负责人;
4、职工代表;
5、市纪检监察部门代表;
6、外聘专业人员代表;
7、其它。
第十二条 资产报损审批工作小组全体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工作纪律。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筹)负责制定相关细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及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湖南省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 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 长沙市财政局 长沙市人事局 长沙市卫生局 中共长沙市委老干部局


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

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

长沙市财政局

长沙市人事局

长沙市卫生局

中共长沙市委老干部局

关于印发《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及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长劳社发〔2003〕159号



各区、县(市)组织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委、财政局、人事局、卫生局、老干部局、市直机关各单位、各有关企业:

  现将《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及标准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

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

长沙市财政局

长沙市人事局

长沙市卫生局

中共长沙市委老干部局

二〇〇三年八月十日



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及标准的规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长办发〔2002〕88号),参照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委老干部局《关于省直参加医疗保障统筹的离休干部医疗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劳社发〔2003〕116号)中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长沙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有关医疗药品费用的支付范围及标准规定如下:

  一、离休干部发生的药品费用,除以下项目和范围外,由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统筹基金全额支付:

  (一)单味或复方均不予支付的中药饮片及药材:朝鲜红参、冬虫夏草、蛤蚧、狗宝、海龙、海马、红参、猴枣、琥珀、灵芝、羚羊角尖粉、鹿茸、马宝、玛瑙、珊瑚、麝香、西红花、血竭、燕窝、野山参。

  (二)单味不予支付的中药饮片及药材:白糖参、玳瑁、蜂蜜、西洋参、西红花、珍珠粉、紫河车、血竭,各种动物脏器(鸡内金除外)和胎、鞭、尾、筋。

  (三)西药中血液及成份血、白蛋白、氨基酸非抢救时不予支付。

  (四)所有纯保健品(含“健”字号食品)均不予支付。

  二、离休干部发生的医疗费用,除以下项目和范围外,由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统筹基金按《湖南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湘价服〔2002〕230号)支付:

  (一)属于美容和保健的治疗项目及材料;点名手术、点名麻醉、点名检查、点名护理、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等特需医疗服务;伙食费、陪床及陪护费、交通费、住院病人的生活用品费;理发费、病人衣服费、洗澡费等个人生活料理费、文娱活动费、各种磁疗用品费、义齿及假肢材料费、医疗鉴定及咨询费等均不予支付。

  (二)因病情需要经医生确诊作特殊检查治疗,如CT、动态心电图、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TCD(彩色多普勒)、心导管检查、MRI(核磁共振)、珈玛(r)照像;器官移植、电视腹腔镜手术、震波碎石、射频治疗、激光治疗、珈玛刀治疗等自付10%。

  (三)体内植入的心脏起博器每个最高限额4.5万元;血管支架最多使用三个,第一、二个全额支付,第三个自付30%,三个以上不予支付;其他人工器官及贵重材料,每个(次)最高支付限额2万元。做上述植入手术的其他配套材料及手术、治疗费用由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统筹基金全额支付。

  三、医疗服务设施不予支付部分:厅级(含厅级)以上离休干部每日床位费超过60元以上的部分,一般离休干部每日床位费超过35元以上的部分(抢救及重症监护病床除外)。

  四、境外及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药品费用均不予支付。

  五、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规定施行前已按本规定办理的有关手续有效。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2008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安全保障和相关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市场、立足创新、深化应用、注重效益和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将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信息化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信息化建设。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与信息化有关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与项目建设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的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纳入本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应当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财政投资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前,应当由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未经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查的,不得立项和安排资金。

  第十二条 申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二级企业资质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甲、乙级单位资质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四级企业资质或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丙级单位资质的,经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监督管理。

  禁止无资质或者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揽信息化建设项目,禁止伪造、转让、出租或者买卖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证书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遵守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制度,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并按国家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在验收时应当听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 财政投资为主的信息化项目,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或者组织专家定期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考核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对信息产业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建立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信息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信息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引导信息产业发展。

  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享受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开发、生产软件产品的企业经州(市)以上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并经税务机关依法批准后,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国家标准的制订。

  第十九条 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科学技术、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相关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商业信用、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和安全认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从事电子认证服务的机构,应当保障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安全,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从事电子交易服务的单位应当建立投诉、受理机制,对经营主体利用其网站从事的经营活动负责监督,并负有下列职责:

  (一)定期核验经营主体的身份信息、经营凭证和信用程度;

  (二)采取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措施,保障电子交易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准确;

  (三)对要求保密的信息采取安全保密措施;

  (四)其他保障正常经营活动的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信息化,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扶持和引导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信息平台,改善社区服务。

  第二十五条 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广播电视、金融保险和公共事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发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扶持社会力量开发信息资源,支持信用中介机构依法采集和整合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交换标准和信息服务标准,组织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业培训,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八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资源共享交换制度,向本级政务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有关信息;涉及公共管理、重大政策和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应当及时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布。

  公开政务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十九条 收集、提供网络信息应当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不得制作或者发布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发布和使用未经信息权利人许可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等信息。

  第三十条 信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采集和利用信息。合法的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信息所有者授权或者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保护信息资源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存储过国家秘密信息或者商业秘密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不再使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销毁。

  第三十三条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确定本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公安机关备案,并根据审核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建设和管理。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的确定,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意见。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的信息共享与通报,建立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其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督促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运营和使用单位,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或者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安全专项规划,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设施建设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应当使用依法认可、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涉密信息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应当报保密和密码管理等有关部门审查。

  第三十七条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也可以委托具有信息安全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应当报其主管部门备案。

  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调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未经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查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无资质或者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承揽信息化建设项目,或者伪造、转让、出租或者买卖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证书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项目完成后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从事电子交易服务的单位未建立投诉、受理机制,或者未对经营主体利用其网站从事的经营活动履行监督职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重大损失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不及时向本级政务信息平台提供有关信息,或者不依法公开政务信息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处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化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基础通信管线、公共信息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其中,公共信息网络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通信、计算机、有线电视等公共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可以被用户有效利用的信息。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